HomeBiographyArtworksSealsArticlesPublicationsReviewsConversationColumnStudioNewsChinese PaintingContact

  

 

 

 

中国绘画史名词索引:

宣纸
纸名。因产于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而得名。用檀树皮及稻草为原料,经石灰处理,日光漂白打浆后用手工抄造而成。纸质治白、绵密、柔软,经久不变,不易生蚀,便于长期存放, 是中国古代书写和绘画的主要用纸。

竹简
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为简,现在一般说竹简。均用毛笔墨书。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称木牍,多用于书写短文。 简牍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使用更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杜甫最大的愿望是为民效力,实际上他在仕途上却颇为坎坷,只作过剑南节度府参谋和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样的小官。为“安史之乱”所累,杜甫下半生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杜甫的诗流传下来的有近一千五百首,诗中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写实能力和对人性的深切关怀。

宋徽宗(1082~1135)
中国北宋皇帝,画家,书法家。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太后立他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1125年在位),在位25年,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崔白(约十一世纪)
中国北宋画家。字子西。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宋神宗前后。濠梁(今安徽凤阳)人。擅花竹、翎毛,亦长于佛道壁画,其画颇受宋神宗赏识,授图画院艺学,后升为待诏。崔白的花鸟画打破了自宋初100年来由黄筌父子工致富丽的黄家富贵为标准的花鸟体制,开北宋宫廷绘画之新风。有《双喜图》、《寒雀图》、《竹鸥图》等传世。

范宽(约十一世纪)
生卒年月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据《宣和画谱》记载,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

马远(1140~1225)
南宋四大家之一。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移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光宗、宁宗时任画院待诏。出身绘画世家,曾祖马贲、祖马兴祖、伯马公显、父马世荣、兄马逵等皆为宋代知名画家。马远擅山水、花鸟、人物,其山水师法李唐,用大斧劈皴带水墨画山石,方硬严整;作品构图多取自然山水之一角。

李嵩(1166~1243)
宋代钱塘(今杭州)人。人少木工,颇远绳墨。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光、宁理三朝(1190~1264)画院待诏。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于界画。北京故宫绘画馆藏有其骷髅幻戏图,人物表情甚佳,衣纹丁头鼠尾,多用直线,细而有力。又有花篮图,各种花卉深浅反正分别极清,生意具足。

朱耷(1626~1705)
真名朱统筌,明朝宁王朱权的后代,中国明末清初画家,僧人。江西南昌人,又号八大山人。朱耷的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现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石涛(1642~1707)
明末清初四僧之一,本姓朱,名若极,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作画构图新奇,同时着有《苦瓜和尚话语录》。

顾闳中(910~980,一作937~975)
五代南唐画家。江南人。元宗、后主时任画院待诏。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存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卷,是我们看到的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

娄睿(约公元6世纪)
鲜卑人,北齐世祖高欢妻娄太后兄壮之子。武平元年(570)入葬。娄睿墓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晋祠王郭村,1980~1982年发掘。娄睿壁画技艺的精湛和涉猎事物的浩繁,是衡量北齐绘画发展水准,研究北齐音乐、服饰、内廷、丧葬等礼仪制度的重要例证;亦是北朝中原地区壁画艺术的卓越代表。

赵孟?(1254~1322)
元代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工书法,能篆、籀、分、隶、真、行、草书,尤精正、行书和小楷,所写碑版甚多,圆转遒丽,而世称“赵体”。擅画,工墨竹花鸟,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其妻亦工书画。诗文清邃奇逸。有《松雪斋集》。

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是英文“大众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最早起源于50年代的英国。艺术家汉密尔顿用图片拼贴手法完成的《今天的生活为什么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被认为是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波普艺术作品。波普艺术的真正发展是在大众文化最发达的美国。美国的波普艺术与50年代的抽象表现主义有直接的联系,当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试图用新达达主义的手法来取代抽象表现主义的时候,他们发现发达的消费文化为他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视觉资源,广告、商标、影视图象、封面女郎、歌星影星、快餐、卡通漫画等等,他们把这些图象直接搬上画面,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波普艺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消费时代与信息时代的文化,并通过现实的形象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

张萱
唐代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与杨升、杨宁同时任史馆画直。工画人物,以擅绘贵族妇女、贵公子、婴儿、鞍马名冠当时,与周?不相上下。

谢赫(479~502)
中国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事迹不可考。善作风俗画、人物画。著有《古画品录》,为我国最古的绘画论著。评价了3世纪至4世纪的重要画家。提出中国绘画上的“六法”,成为后世画家、 批评家、 鉴赏家们所遵循的原则。

六法论
最早即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古画品录》中,六法即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相对论
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要由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创立,分为狭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一般相对论)。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的经典力学,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领域。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问题;量子力学解决了微观亚原子条件下的问题。相对论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

量子理论
量子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量子论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方法和思考方法。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为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它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与辐射等。

海森堡(1901~1976)
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立人。他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量子力学,可用于研究电子、质子、中子以及原子和分子内部的其它粒子的运动,从而引发了物理界的巨大变化,开辟了20世纪物理时代的新纪元。为此,1932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任伯年(1840年~1896)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他的杰出艺术成就受到世人瞩目。

吴昌硕(1844~1927)
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传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图》、《墨荷图》、《杏花图》等。

黄宾虹(1865~1955)
现代画家。曾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其著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编》、《画法要旨》等。

刘海粟 (1896~1994)
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武进人。1912年在上海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招收了徐悲鸿等高材生,并首创男女同校,增加用人体模特和旅行写生。多次赴日本、欧洲考察美术。有画集《黄山》、《海粟国画》、《海粟老人书画集》,著有《米勒传》、《中国绘画上的六论法》等。

石鲁(1919~1982)
原名冯亚衍。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山水、人物、花鸟画家,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因慕石涛和鲁迅,易名石鲁。

朱屺瞻(1892~1996)
江苏太仓人,八岁起临摹古画,中年时期两次东渡日本学习油画,五十年代后主攻中国画,擅山水,花卉,尤精兰、竹、石。

林风眠(1900~1991)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19岁赴法勤工俭学进修西洋画。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林凤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潘天寿(1897~1971)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理论家、书法家和篆刻家。浙江宁海人。1923年开始先后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次年,同林风眠等赴日本考察美术教育。1944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建国后,历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其著述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李可染 (1907~1989)
江苏徐州人。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他的山水画借鉴了西画的明暗处理,开创了一种新风格。作品有《杏花春雨江南》、《山城朝雾》、《看山图》等。

傅抱石(1904~1964)
画家,早年留学日本。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傅抱石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研究》、《中国山水人物技法》、《中国绘画理论》等。

李苦禅(1898~1983)
名英,字苦禅。一生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六十余载,对花鸟大写意画具有特色,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技法,笔墨雄阔,气势磅礴,自成风貌。传世作品有,《盛荷》、《群鹰图》、《兰竹》、《芙蓉》、《秋节风味》等。

黄胄(1925~1997)
中国画画家、收藏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曾受命文化部,领导创建了中国画研究院,任副院长;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炎黄艺术馆馆长。

程十发(1921~2006)
上海松江人。擅长连环画、插图、年画、山水花鸟画、人物画。

马克思(1818~1883)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罗曼·罗兰(1866~1944)
罗曼·罗兰,法国文学大师,著有十卷本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作品,并获得了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达摩克利斯之剑
“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于迪奥尼修斯。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请他到王宫赴宴时,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其用意是使达摩克利斯意识到虽然身在宝座,可利剑却随时都可能掉下来,以示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时刻刻存在着忧患。后来人们就常用“达摩克利斯剑”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中庸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嫦娥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性,后羿之妻。传说她吃了后羿的不死药后飞天成仙,住在月亮上的仙宫。

女娲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她与伏羲是兄妹,两人结婚而产生人类。又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天曾经裂了一条缝,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保护人类,即女娲补天。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

马王堆
马王堆汉墓遗址位于长沙市东郊,距市中心四公里,1972年至1974年先后出土。因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 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畎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顾恺之(346~407)
中国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省)人。曾任参军、散骑常侍等职。出身士族,多才艺,工诗词文赋,尤精绘画。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流传至今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摹本。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

宗炳 (375~443)
南北朝时画家、美术理论家。荆州人。宗炳从小受到文化熏陶,学识丰富。入南北朝,曾学陆探微作"一笔画一百事",以画山水闻名,惜传世作品仅《孔子弟子像》、《颍川先贤图》、《周礼图》、《秋山图》、《礼嘉邑屋图》等。南朝齐大画家谢赫称其画"迹非准的,意可师效"。在美术理论上也卓有建树,其《画山水序》最为著名,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理论著述。是著名的"神形分殊"论者。《隋书·经籍志》录有其著作16卷(已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爱好音乐,曾整理《金石弄》。

荆浩(约9世纪~10世纪初)
中国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河内沁水(今山西省沁水县)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9世纪至10世纪上半叶。据其所著《笔法记》记载,太行山洪谷深处,风景佳胜,有无数的古松“挂岸盘溪、披苔裂石”,使他为之惊异,遂携带纸笔,进行写生,“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可见他擅长画山水树石,是与他隐居深山的生活和师法造化的艺术实践分不开的。据北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他还曾在后梁的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双林寺院画过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颇受称誉。

米芾(1051~1107)
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 (今江苏镇江) 。曾任校书郎 、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王维(701~761)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郭熙(1020~1109)
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北宋画家,字谆夫。宋神宗时画院学艺,后任翰林侍诏直长。工画山水,取法李成,山石用状如卷云的皴笔,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水墨明洁。后人把他与李成并称“李郭”,他反对因袭守旧,主张在“兼收众览”的同时师法自然,主张饱游饫看”,敢于独创。此外,他还对山水的表现技法作了深入研究,如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是对传统绘画经?的总结。传世作品有《早春》、《关山春雪》、《窠石平远》、《幽谷》等图。有画论,子郭思纂集为《林泉高致》。

钱选(1235~1301)
钱选是元代初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书画艺术的修养是全面而扎实的,于人物、山水、花鸟、篆刻诸科皆有涉猎。就山水画而言,其在画面中所实践的有关古老母题与“江山高隐”的回归在元代山水画视觉结构的重建上直接启迪着赵孟?和“元四家”的文人画创作。绘画理论上,他倡导的“戾家说”对元明清三代的文人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倪瓒(1301~1374)
元代画家、诗人。一说初名"?"。字元镇,别号幻霞生、荆蛮民等。无锡(今属江苏)人。世居无锡祗陀里,多乔木,建堂名云林,因以云林自号。他一生不做官,其家是吴中有名的富户;但倪瓒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瓒",亦号"倪迂"。性好洁,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家中藏书数千卷,亲手勘定。所作画以天真幽邃为主,淡远简古,不同流俗,脱尽画院中习气。存世有《雨后空林》、《梧竹秀石》等画作。

董其昌(1555~1636)
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字玄宰,一字元宰,号思白,又号 香光居士,华亭(上海松江)人。 

扬州八怪
中国清代中期活跃于扬州的一批风格相近的画家。包括金农、罗聘、李方膺、李鳝、黄慎、郑燮(见郑板桥)、高翔、汪士慎8人 ,也有人将高凤翰、边寿民、闵贞等纳入八怪 ,今通称扬州画派。他们或被罢官去职,或仕途多舛,流落扬州,卖画为生。大都擅花鸟,亦长于山水、人物,多以梅、兰、竹、菊、石、雁、鱼等为题材,表现自己清高绝俗的思想品格和孤傲的性格。他们在艺术上师承陈淳、徐渭、朱耷、石涛、高其佩等富有独创性的画家,其画注重水墨的表现力,笔墨纵横驰骋、直抒胸臆,不拘成法,被正统派视为“怪”,颇受贬抑。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金陵八家
明末清初的南京画坛是画家云集之地。著名的有龚贤、樊圻、高岑、邹、吴宏、叶欣、谢荪、胡造等,彼此画风不尽相同,都负有一定的时誉,世称“金陵八家”。

沃林格尔(1881~1965)
沃林格尔(Wilhelm Worringer),德国现代艺术史家,早年在佛莱堡、柏林和慕尼黑等地学习艺术史,1908年完成博士论文《抽象与移情》,1911年出版《哥特形式论》,两部著作奠定了沃林格尔在西方现代艺术史学界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沃林格尔在波恩大学任教,撰写了《埃及艺术》和《希腊和哥特艺术》。1928年,沃林格尔迁居科尼斯堡,1945年又迁至前苏联控制的东德地区,在哈勒大学担任教授。1950年定居于慕尼黑,直至1965年3月29日去世。

康有为(1858~1927)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家为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 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清末“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

龚贤(1618~1689)
清代画家。字半千,又字野遗、岂贤,号半亩,又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后迁居南京。“金陵八家”之一。

陈独秀(1879~1942)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旋又助章士钊主编报纸,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进行建党活动。

吕征(1896~1989)
吕征早年留学日本攻读美术,因反对日本侵略中国而罢学回国。1918年到南京协助欧阳竟无筹办“支那内学院”,专攻佛学。他精通日文、梵文、巴利文、藏文多种语言,把佛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当今中国佛学研究最有成就者之一。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1902年初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徐悲鸿(1895~1953)
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画家和美术教育家。1919年留学法国,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1927年回国任教。新中国建立后,任首届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作品。

《流民图》
《流民图》是蒋兆和(1904年—1986年)先生的代表作。此图是1942年至1943年在北京创作完成的高2米,横长26米的巨幅长卷。描绘的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中国难民生活。

齐白石(1864~1957)
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从当地文化人陈少蕃、胡沁园学习诗文、篆刻、书法、绘画,遂以卖画、刻印为生。四十岁后,曾先后五次游历各地。195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1955年度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

恽寿平(1633年~1690)
江苏武进人。恽寿平与“四王”、吴历并称“清初六大家”。这其中惟有恽寿平兼擅山水、花鸟;尤其是在花鸟画方面,敢于创造,从而成为清初影响较大的花鸟画家。 

颐园论画
由清代画家松年所著,松年字小梦,号颐园。光绪年间在济南创办“枕流画社”,后将在画社讲课的讲稿集结成册,名为《颐园论画》。

辛亥革命
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其领袖孙中山。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得名于1919年5月4日发生於中国北京的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和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活动。这次运动的实质核心是弘扬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太极
太极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源出于易经,后来在宋代理学中被进一步阐释。一般是指宇宙最原始的基因,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形成万物(宇宙)的本源。

周易
《周易》,中国周代的典籍,简称《易》,又称《易经》, 是古人对人类思想和宇宙本质规律的钻研的结果,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1889~1976)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德国哲学家,在现象学、存在主义、解构主义、诠释学、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心理学及神学上均有建树。著有《存在与时间》。

陈师曾(1876~1923)
字衡恪。江西义宁人,为诗人陈散原哲嗣,历史学家陈寅恪之兄。早年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1913年到北京,次年任教育部编审,之后历任北京各大学教授,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

李白(701~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公麟(1049~1106)
宋代杰出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潜山)人。他善画人物,尤工画马,《五马图》为其杰出作品作。他还发展了“白描”画法,创造出“扫支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光采动人”。他的作品,保存下来的不多。《临韦偃牧放图》是李公麟的代表作之一。

梁楷(约十三世纪初)
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居钱塘(今浙江杭州)。贾师古高足。工画人物、佛道、鬼神,兼擅山水、花鸟。有出蓝之誉。幸而豪放不羁,画分二体:一曰“细笔”;一曰“减笔”,继承五代石恪,寥寥数笔,概括飘逸,对明清及现代画家有着重要影响。传世作品有《六祖斫竹图》、《八高僧故事图》、《泼墨仙人图》。

牧溪(约十三世纪)
俗姓李,佛名法常,号牧溪,四川人,生卒年月不祥,大约是宋末元初时代的僧人,画家。擅长画佛像、人物、花果、鸟兽(如龙虎、猿鹤、禽鸟)、山水、树木等,拙稚粗细,自由放逸,因而后世褒贬互见。其画笔墨淋漓,颇具禅意。但现存作品多流落在日本,备受推崇。

陈半丁(1877—1970)
即陈年,字半丁。曾任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工书、画,以花卉为最擅长,师法吴昌硕。

李渔(1611~1679)
清代戏曲理论家、戏剧作家。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著有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10种、小说《十二楼》等15篇和《闲情偶寄》等多种著作。

李唐(约1050~1130)
宋代杰出画家。字?古。河阳三(今河南孟县)人。原是北宋画院待诏。离乱后,到临安街头卖画,被一个内官发现,后又重入画院。其画法远追李思训,变小斧劈而创大斧劈,笔意不凡,使人产生一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开创出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他亦善画人物,如《晋文公复国图》、《采薇图》等。到南宋后,为歌颂金战士,画《雪天运粮图》等。又喜作长图大嶂,危峰削壁,具千丈之势。画人物楼阁描绘工整。画山水尤有奇趣。作品有《长江雪霁图》、《独钓归庄图》、《虎溪三笑图》、《香山九老图》、《高逸图》、《万壑松风图》、《雪景》、《雪江图》、《江上小景图卷》等。

渐江(1610~1664)
安徽歙县人,俗姓江,名韬。为僧后名弘仁,号渐江、梅花古衲等。弘仁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明亡后出家为僧,画史上称弘仁、髡残、石涛、八大为画坛“四僧”,代表革新的一派。

四王
清朝初期的四位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他们在艺术思想上的共同特点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这种思想因受到皇帝的认可和提倡,因此被尊为“正宗”。“四王”以山水画为主,各自画风略有区别,又以师承关系,分为“娄东”与“虞山”两派,影响了后代三百余年。

张彦远(约815~?)
中国唐代时期的张彦远,字爱宾,蒲州猗氏(今山西省临猗县)人。他出生在宰相家庭,学问渊博,擅长书画。曾经任职官左仆射补阙、祠部员外郎、大理卿。编写的著作有《法书要录》、《彩笺诗集》和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历代名画记》。

方熏(1736~1799)
清,字兰坻,一字懒儒,号兰士,又号兰如、兰生、樗?生、长青、语儿乡农。浙江石门(今崇德)布衣。性高逸狷介,朴野如山僧。诗、书、画并妙,写生尤工,与奚冈齐名,称“方奚”。

邹一桂(1686~1772)
清代画家。工诗文、书画,擅花卉,师法恽寿平。著《小山画谱》论述花卉技法,构图、笔墨 、设色 、烘染、树石、点苔、画家、画派、颜料、装裱及胶矾纸绢之类,其中有一段对西画的著名论述:“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镏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又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学者能参用一二,亦其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万木草堂藏画目》
成书于1917年,是康有为(1858~1927年)的代表著作之一。《万木草堂藏画目》前有序,后有跋,中间分论历代绘画,其中序言是康有为变革中国画的主要观点所在。《万木草堂藏画目》名为画目,实际上评论的文字却占了很大的篇幅,不妨说是康有为的绘画理论著作,与其书法理论著作《广艺舟双楫》可称姐妹篇。作为名书家和书画收藏家的康有为,对近世中国画怀有深切的忧患意识,对中国绘画的命运表示了极大的关注,编著这本画目正是立足于对中国绘画历史的考察与反省以振兴中国明清以来衰败的画学。

元四家
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但也有人认为“元四家”为赵孟?、吴镇、黄公望、王蒙(见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但大多数是认可第一种说法的。元四家对于山水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四人均是江浙一带人,都擅长水墨山水并兼工竹石,为典型的文人画风格,他们生活在元末社会动乱之际。虽然每个人社会地位及境况不尽相同,但他们不得意的遭遇是相似的,在艺术上都受到赵孟?的影响,通过他们的探索和努力,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的绘画,尤其是“南宗”一派影响巨大。

徐渭(1521~1593)
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别号青藤居士、天池山人、署田水月等。我国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徐渭多才多艺,在书画、诗文、戏曲等领域均有很深造诣,且能独树一帜,给当世与后代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一改因袭模拟之旧习,喜用泼墨勾染,水墨淋漓,重写意慕生 ,不求形似求神似,以其特有之风格,开创了一代画风。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公认为青藤画派之鼻祖。所著有《徐文长全集》、《徐文长佚草》及杂剧《四声猿》,戏曲理论《南词叙录》等。

四僧
清初有四个著名的僧人画家,他们是八大、石涛、髡残和弘仁,被称为“清初四僧”。这四大名僧画家都是明朝遗民,尤其八大、石涛是明皇室的后裔。他们在政治上对清统治者持不合作态度,反对清王朝贵族的繁褥作风。他们利用传统艺术形式,面向自然、面对人生,抒发心胸志向,表达真情实感。他们也重视笔墨情趣,并寻找超然、宁馨的乐土,以抚慰曾经遭受过折磨、煎熬的心灵。

岩画
使用矿物质颜料涂辉(一般以动物血或皮胶作调和剂)或用石器磨刻、敲凿乃至用金属工具刻画在山崖上面的图画。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岩画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岩画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包括台湾在内已有十八个省、自治区的一百多个市、县(旗)发现有岩画。其中最重要的有内蒙古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甘肃黑山岩、新疆阿尔泰山岩画、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云南沧源岩画和广西左右江岩画等三十余处。北方草原地带岩画以放牧、狩猎、动物为主,西南地区岩画以人物和人物活动为主,东部—东南—沿海地带的岩画以祭祀巫术内容最为突出。

图腾
图腾一词系美洲印第安语,其最早的写法是odoodem,意思是“他的亲族”。词根odoo表示出自同一母亲并禁止通婚的兄弟姐妹间的血缘关系。1791年,一位英国商人将“odoodem”译为“Totem”(图腾),后又派生出“totemism”图腾崇拜,成为国际间通用的术语。近代学者严复将“图腾”的概念最早介绍到中国。他解释说:“图腾者,蛮夷之徽帜,用以自别其众于余众也。”因此,图腾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或个人的一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件。

青铜器
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阶段即出现了青铜器物。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器的合金成分,是用途与器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这就是《周礼·考工记》所谓的“六齐”。商代晚期已形成了较完备的青铜器种类,分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等四大类。夏、商、西周时代,青铜冶铸是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因此这一段有“青铜时代”之称。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
名平,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离骚》、《九章》、 《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前305年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龙凤人物帛画》
1949年2月出自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质地为平纹绢,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一细腰长裙、侧身向左作合掌祈祷状的贵族妇女,在腾龙舞凤的接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此图与1973年5月长沙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为我们探讨先秦绘画面貌,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帛画上端缝裹细竹篾,并系丝绳其用途无疑是葬仪中的旌幡;画里的男女人物应当是墓主人的肖像。

《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或简称《家语》, 是一部重要的儒家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思想言行。魏王肃注。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引三国魏王肃注《孔子家语》所附汉孔安国后序说:“《孔子家语》者,皆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也。既而诸弟子各自记其所问焉,与《论语》、《孝经》并时,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名之曰《孔子家语》。”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
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姓嬴,名政。自公元前247年至前221年是秦国皇帝,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从公元前221年至210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的皇帝。

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
即刘彻,西汉皇帝。前156—前87年在位。景帝之子。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汉武帝时期的西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比较强盛的时期。在历代王朝的历史上,有“汉唐盛世”之说。这里的“汉”,主要是指的汉武帝时期。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
西汉名将,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 为大将军卫青之甥。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24岁病卒。

曹衣出水
曹仲达是来自中亚曹国的北齐画家,他以画梵像著称,被誉为“曹家样”。后世评述他的风格说:“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即所谓的“曹衣出水”。“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里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王微(415~453)
南朝刘宋时期山水画家,祝有《叙画》一篇,指出山水与地图的区别,并强调了山水画创作的“致”和“情”,其“畅神”说反映了当时画家对自然山水娱情作用的认识。

《洛神赋图》
东晋顾恺之绘,现存三件《洛神赋图》为宋代摹本。此图是据诗人曹植的《洛神赋》而画的。绘画以曹植和洛神相会的故事发展为线索,分段将人物故事的情节置于自然山川的环境中展开画卷。画面人物之间的情思主要不是依靠面部表情来显露,而是依靠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巧妙处理展现出来。

唐太宗(599~649)
唐太宗李世民,唐代第二位君主,在位23年(627-649)。作为高祖李渊之次子,李世民协助其父击败隋军,巩固江山,是唐朝的开国者之一。在唐太宗统治其间,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开放,被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常被认为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他的统治也成为历代皇帝的楷模。

阎立本(约600~673)
唐代画家,官至右相。阎立本工于写真,尤擅故事画,取材多是贵族、官宦以及宫廷历史事件,曾画《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职贡图》及《永徽朝臣图》等。传世作品有《步辇图》(宋摹本)、《历代帝王图》(宋以前摹本)。阎立本的创作影响十分深远,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吴道子(7世纪90年代~758)
盛唐时期画家,被誉为“画圣”。吴道子的创作成就首先是表现在宗教绘画上。在唐代,吴道子独创的的宗教图像样式,称为“吴家样”。“吴家样”突破北齐曹仲达的“曹家样”影响而成为与之并称的样式。其风格差异,宋代评论家用“吴带当风,曹衣出水”Wu’s Belt as Wind, Cao’s Clothing as Water加以概括。吴道子所形成的中国宗教绘画的基本样式一直影响到元明以后,近代民间画工仍旧奉他为祖师。

李昭道(约670~730)
李思训之子,继承父业,同样以山水画创作享有盛誉。传为李昭道的作品现有《明皇幸蜀图》,表现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难四川途中的经历。该作品是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的代表作。

韩?(约706~783)
中国唐代画家。出身下层,当过洒店雇工。曾征债于王维家,初师陈闳,又师曹霸,后被玄宗召为宫廷画家。擅画肖像人物,尤工画马,着重描绘马的风采神态,对后世影响很大。传世名作《照夜白图》。

莫高窟
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关中通往西域的咽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一位名叫乐?的沙门经行至此,似觉鸣沙山在一片金光中化出千佛之状,遂发愿在这绿洲之畔修造洞窟。自此,洞窟开凿和寺院修建日盛,形成历11个朝代不断修造而成的莫高窟。莫高窟至今尚存492个洞窟,保存着历代塑像2400余身,壁画约4.5万平方米,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一处石窟寺,洞窟内的壁画、雕塑主要是北朝、隋、唐、宋、西夏、元代的作品。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安氏称帝。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途中六军不发,有将领请杀杨国忠与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及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在唐军的收复下,另一叛将史思明投降。

贯休(832~912)
唐末五代初画僧。俗姓张,字德隐,少家贫,七岁出家,法号贯休。贯休多才多艺,诗书、绘画皆为擅长。贯休所作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诸像,大都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以“胡貌梵相”闻名,为后世佛像画家楷模。存世的《十六罗汉图》,传为其作品。

石恪
生卒年不详,五代末宋初画家。《二祖调心图》传为他所写。

关仝
生卒年不详,长安人(今陕西西安),活跃于五代末及宋初,他刻苦认真地揣摩钻研荆浩的艺术,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最后终于青出于蓝。他多描绘关陕一代的山水,写景绘形更为概括提炼,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予人以深刻印象。关仝擅画北方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等景色,使人看后如身临其境,表现出北方山川峻伟荒寒的景象,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被称为“关家山水”。现存传世作有《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

董源(约934~约962)
字叔达,钟陵人(今属江西),五代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与巨然并称“董巨”。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两种,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近视之几不类物,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镜。”成功地画出山川远近层次和氤氲气氛,具有革新精神。这种“平淡天真”的山水特别受到北宋书画家米芾的推崇,并在元明以后产生重大影响。其传世名迹有《潇湘图》、《夏山图》等。

巨然
五代僧人, 生卒年不详,董源画风的追随者,南方山水画风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山水画笔墨秀润,较之董源更充满田园自然风致。现存巨然名迹《万壑松风图》等。

黄筌(?~965)
字要叔,成都人。他擅长画竹翎毛,也能画佛道、人物、山水、,是一位技艺全面的画家。黄筌早年成名,17岁时即成为西蜀宫廷画家。黄筌继承唐代花鸟画的传统,所画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融,几不见墨迹,情态生动逼真。由于他所画的题材和用于装饰宫廷的特点,画中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从现存黄筌所作《写生珍禽图》可见他精湛的写实技巧和细腻明丽的风格。

徐熙
徐熙出生于南唐名族,终身不仕,自命高雅,过着放达闲适的生活。他常游于田园花圃,观察花竹蔬果禽鱼草虫蝉蝶之类的情状,而形之于笔下。他的画注重“落墨”,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而是信笔抒写,略加色彩。自谓“落笔之际,未尝以赋色晕淡细碎为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唐以来细笔填色以表现奇花异鸟的格式,而有所创造,被宋人称为“徐熙野逸”。

赵匡胤(927~976)
960年至976年在位,中国宋朝第一代皇帝,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他对待权臣刚柔并济,怀柔安抚,很好的解决了天下统一后的军权问题,这是前无古人的。

张择端(1085~1145)
字正道,东武人(今山东诸城),曾攻儒业,后学画,擅长画建筑、车船等风俗题材,一度在宫廷画院任职,后来又在社会上卖画。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以其内容的异常丰富性,高度的历史真实性,艺术表现得不必生动真切,成为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意义的杰出作品。作者对于城市社会生活知识之丰富,观察之深入具体,特别是对于不为一般“高人雅士”重视的“市井细民”的生活,怀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和极为广泛而精到的理解。作者饱满的创作热情,持久不懈的努力,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艺术想象力的丰富及艺术表现的周密不苟,都在绘画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王希孟
生平画史失载,先仅存期所绘《千里江山图》长卷。据卷尾蔡京跋文可知他原为画学生徒,后入宫廷文书库,徽宗曾亲自指授其画艺,18岁时画成此画呈进。《千里江山图》长1183厘米,大青绿着色,染天染水,富丽细腻,画中山川江河交流展现,点缀以飞流瀑布、丛林嘉树、庄园茅舍、舟楫桥亭,令人目不暇接,代表了画院青绿一体精密不苟,严格遵依格法的画风。成画后不久画家即病逝。

夏圭(约1195~1224)
字舜玉,钱塘人(今浙江杭州),宋宁宗及宋理宗时为画院待诏。活动时代与马远同时或稍晚,主要精于山水,风格也大略相同。夏圭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而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炯出。夏圭擅长画巨型长卷如《溪山清远图》。夏圭山水大胆剪裁,突破了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被称为“夏半边”,此边角之景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

米友仁(1086~1165,一作1074~1153)
米芾之子,宋代画家。米氏父子共同开创了被称为“米氏云山”的山水画法,运用简笔淡墨表现烟云朦胧的意趣,不求装饰,崇尚天真,充分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米友仁有《潇湘奇观图》等传世。

任仁发(1254~1327)
元代画家,水利专家。曾先后主持过吴淞江、通惠河、会通河、黄河、练湖和海堤等工程,在中国水利史上做出过有益的贡献。吏事之余从事绘画活动,善画鞍马人物,师法唐人李公麟,画面简洁,马的造型准确逼真。鞍马画上与赵孟?齐名 。

高克恭(1248~1310)
元代回族画家,官至刑部尚书。著名的山水画家,擅长山水和墨竹。

黄公望(1269~1354)
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曾任书吏,后被牵累入狱,出狱后入全真教出家,遁隐富春山林以书画为寄托。绘画上主要取法五代北宋荆浩、董源等人的山水画法,加以融化吸收,以水墨或浅绛色作画,淡墨干皴,苍润浑厚,为明清不少文人画家所师法。代表作为《富春山居图》。

吴镇(1280~1354)
元代画家,“元四家”之一。他精于诗文书画,擅画山水,作画吸收董源、居然的画法,笔墨雄秀清润,气象苍茫。作品《渔父图》。

王蒙(约1308~1385)
元代画家,湖州人(今浙江吴兴),是赵孟?的外孙,也是“元四家”中最年轻的一位。王蒙能诗文,擅书法,画山水多表现隐居生活,运笔及写景极富层次变化,用墨厚重,构图繁密,景色郁然深秀。代表作《青卞隐居图》等。

朱元璋(1328~1398)
即明太祖(1368-1398),明朝开国皇帝,幼名重八、兴宗,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在位时间:1368-1398年。元至正四年(1344年),受穷困所迫,入皇觉寺为僧,十二年(1352年),投红巾军郭子兴部下,娶子兴养女马氏为妻。子兴死,代领其军。1368年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洪武四年至十年,逐渐消灭各地残余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明太祖得天下后,即采取措施加强皇权,以严猛治国,以重典驭臣下,屡兴“文字狱”。经“胡惟庸案”、“蓝玉案”明朝开国之元勋宿将,被他诛戮殆尽。死后葬南京钟山孝陵,谥高皇帝。

锦衣卫
皇帝的侍卫机构,与东厂、西厂、大内行厂一起构成明朝内廷侦察机构。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下领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

科举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熟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废除,持续了整整1300年。科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学而优则仕”,直接催生了不论门弟、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临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现代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文字狱
顾名思义是为了文字吃官司。文字狱是封建统治者树立权威、维护政权的一种手段。在封建统治下,文字狱十分残酷,出乎常情,不受任何约束,不同于一般狱讼,所以,可以说文字狱乃是专门针对知识分子的“特种刑庭”。大约自有文字以来,就有文字狱。历朝历代,史不绝书。只是文网之密,处刑之重,规模之广,古代却远不及近代。古代也有暴君,野蛮更过于近代,但是史料保存,比近代少,所以近代特别是清代的文字狱便显得突出了。前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曾编印《清代文字狱档》一书,共出九辑,收六十五案,多为乾隆年间之事。乾隆口口声声说:“朕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然而这本档案,却血雨腥风,透过纸背。

明宣宗(1398~1435)
明宣宗朱瞻基,即明代宣德皇帝。自号长春真人,明仁宗长子,在位十年(1426—1435年),庙号宣宗,谥号章皇帝。朱瞻基是明朝较有作为的一位帝王,性格活跃,在他命令下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朱瞻基还爱好绘画,常将自己的画作赏赐给重臣,并于其上书年月及受赐者姓名。在位期间着力经营画院,由于宣宗的亲力亲为,画院中人才济济,包罗了山水、花鸟、人物、走兽各科的高手。明代的画院比宋时的画院又有改观,宫廷画师并有锦衣卫的职衔,因而绘事十分繁荣。宣宗在位年间,国内外和平,经济昌盛,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其统治期间是明朝的黄金年代。

戴进(1388~1462)
明朝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初为银工,后改习绘画,很快即有画名。仕途不顺只得流落江湖,靠卖画为生,终于“卒死穷途”。他以山水画闻名,他的山水以取法南宋马、夏为主,上溯北宋李、郭,并及元人,并自成一家。当时宫廷内外,追随其画风者极多,被称为“浙派”。

吴伟(1459~1508)
字次翁,号小仙,湖北江夏人(今武汉)。幼年流落,曾雇工于钱昕家。后画名大著,宪宗时待诏仁智殿,孝宗时赐画状元印章。追随者众多形成浙派的支派,被称为“江夏派”。

沈周(1427~1509)
字启南,号南田,长洲人(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于书画及收藏世家,本身兼长诗书画,家族财富令他可终身不仕。他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自有创新,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其作品反映出来的审美情趣和笔墨意韵代表了明代文人画的美学追求。沈周和文征明是吴门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文征明(1470~1559)
即文徵明,明代画家,长洲人(今江苏苏州)人。与沈周同乡,并师事沈周。文征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年也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以不合时好而未被录取。53岁时由贡生被荐为翰林待诏。文征明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其画意蕴含蓄淡雅。

唐寅(1470~1523)
中国明代画家,文学家。字伯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贩家庭,少时读书发愤,青年时中应天府解元,后赴京会试,因舞弊案受牵连入狱,出狱后返回苏州。从此绝意仕途,潜心书画,形迹放纵,性情狂放不羁。擅山水、人物、花鸟。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其山水及花鸟画皆有可取。总之,唐寅的艺术在文人画的风流洒脱中不乏职业性的严谨缜密。

仇英(1498~1552)
明代画家,以工笔画闻名。仇英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少家贫,在几位富裕的赞助者帮助下得以学画。他的赞助者包括明代著名藏家项元汴。仇英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尤长于临摹。他功力精湛,其青绿山水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

白阳春藤派
明代中后期写意花鸟画勃兴,明代中叶的陈淳和其后的徐渭把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在画史上并称“白阳青藤”。他们的绘画对明清写意花鸟画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陈淳兼善诗文书画,是吴门派名家,他的写意花鸟造型精当,严于剪裁,题材多为士大夫园林中的常见花木,意境安适宁静,笔墨自由如意,备受世人推崇。继陈淳后,从根本上完成了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是徐渭。徐渭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发内心情感的极高境界,把在生宣纸上充分发挥并随意控制笔墨的表现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

士大夫
士大夫是对中国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士”的阶层很早就出现了,泛指具有一定才能的民间人才。他们往往出身于贫寒之家或没落的贵族,靠自己的一技之长依附于贵族,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这是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指“科举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这是中华文明具代表性的一个社会集团。

陈洪绶(1599~1652,一作1598~1652)
浙江诸暨人,明代画家。善书画,山水、花卉、人物皆佳,尤以人物画成就最高。幼以蓝瑛为师,笔墨向以高古人物画著称,笔法古拙挺秀,造型富于夸张,具有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与崔子忠齐名,时有“南陈北崔”之称。

西厢记
《西厢记》是元杂剧作品中最为杰出的经典,由王实甫所著。明中叶时有人认为是关汉卿所作,或说王作关续。故事取自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又将她遗弃的故事。文笔优美,描述生动,尤长于人物性格和心理描述。据此改写的戏曲剧目多不可数。如宋代赵令?有鼓子词《商调蝶恋花》,金代董解元有《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有杂剧《西厢记》,明代李日华、陆采各有《南西厢记》,周公鲁有《翻西厢记》……其中以王实甫的版本最为成功,他浓笔重塑的张生形象使原作最大的弱点得以纠正,而红娘的塑造几近家传户喻,《拷红》一折屡演不衰。此本的文学价值极高,一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堪为千古绝唱。

王阳明(1472~1529)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王阳明批判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 认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又“以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标帜,世称“王学”,学者云从,风靡南北。

利玛窦(1552~1610)
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代万历(1582年)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曾鲸(1568~1650)
福建莆田人,字波臣。在明末以肖像画著称,并开创了以他为代表的“波臣”画派。中国的人物画自宋以后,便渐渐让位于山水画和花鸟画,而“写真” 的肖像画则从明清时期再度兴起。曾鲸画像吸取西方光影技法,注重墨骨,“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力求“形神兼备”。其风格独异的“写像”,赢得了后人一致赞赏。

郎世宁(1688~1766)
意大利米兰人。年轻时在欧洲学习绘画,曾为教堂绘制圣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约于雍正元年(1723)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擅画肖像、走兽、花果、翎毛尤善画马。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透视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由于他能画并精通建筑学,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工事。后亡故于北京。

王致诚(1702~1768)
原名Jean Denis Attiret,法兰西人,传教士,于公元1738年(乾隆三年)来到中国。乾隆时受召供奉内廷。初绘西画,然不为清帝所欣赏,后学中国绘画技法,参酌中西画法,别立中西折中之新体,曲尽帝意,乃得重视。传世作品有《十骏图》册。

艾启蒙(1708~1780)
波希米亚人(今属捷克),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乾隆十年(1745)来中国,从郎世宁学画,得郎氏指授,使西法中用,很快受到清廷重视,诏入内廷供奉,与郎世宁等西洋画家形成新体画风,对当时宫廷绘画有一定影响。

清初六家
清初六家是清初著名的六位画家,即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他们大都奉董其昌的艺术主张为金科玉律,致力于摹古,又在身世地位上具有代表性,所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确定了正统地位。另一方面,他们忽视师法自然,回避现实生活,缺乏具体感受,也致使作品存在单调、空洞的弊病。

海上画派
海上画派即“海派”,分为前后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任熊、任薰兄弟及其学生任颐为代表,晚期“海派”则以吴昌硕为巨擘。“海派”兴起与19世纪中叶上海经济发展迅速繁盛密切相关。上海开埠后,工商业的发展活跃了这里的艺术市场,吸引了江浙一带的众多画家云集于此。“海派”善于把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将明清大写意水墨画技艺和金石艺术中刚建雄强的审美特色、强烈鲜艳的色彩融会贯通,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指广东籍画家组成的一个画派。这一画派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于清代晚期开始形成。二高一陈即为早期著名创始人,二高即为高剑父、高奇峰,陈即为陈树人。岭南画派注重写生,融汇中西绘画之长,于岭南地区影响颇大,直至今日仍有传人。

张大千(1901~1984)
张大千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原名张正权,号大千。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之一。他早年求学日本京都,回国后在上海靠卖画为生。曾专心研习古人书画并临摹历代名迹,又曾遍游名山大川,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1948年后旅居海外,先后辗转巴西、美国等地,最后定居台湾。张大千晚年绘画风格更臻成熟瑰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