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艺术网二零一三年六月七日专稿
朱伟专访:水墨没有当代性 如何参加当代艺博会
作者:裴刚
【编者按】水墨作为承载中国传统与当代一种载体,在面对全球化语境的时候,如何与今天的人、社会、世界发生紧密的关系和共鸣,其当代性语言如何呈现?进入画廊、艺术博览会市场后的表现会怎样?缘起在2013年5月22日开幕了香港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对这一区域的一级市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巴塞尔博览会在亚洲要打造以亚洲化的博览会还是西方博览会、画廊进入亚洲市场的跳板?另外,对与中国收藏家收藏国外艺术家作品是否是一个方便之门?巴塞尔艺术展在面对新的区域市场会碰到哪些问题?雅昌艺术网就此对参展画廊和业内专业人士进行了访问。
雅昌艺术网:今年大家都在谈论水墨的市场问题,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点产生这样的热议?水墨作为一种传统的绘画媒材,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就开始了关于水墨话题与争论,到今天水墨本身到市场发生什么变化?
朱伟:我觉得更多的是因为视觉疲劳或者说是审美疲劳。当代油画看了这么多年再好也有烦的时候,除非不把观众当人。至于水墨开始遭到热议这只限于中国和有限的海外华人,中东和印度老百姓猛看了一阵子所谓当代艺术之后肯定不会回过头来想起水墨画,因为人家不熟,看着也不顺手。最近市场上水墨多了起来,但是有个致命的问题马上显露出来,和同时期的当代油画相比当代水墨也有起哄叫新水墨的,很多作品没有时代特征,更无批判意识,对社会和时代不准备肩负起任何责任,和传统文人画相比又没古代文人身上所应具备的德行,拿到国外被外国人指责没有中国水墨元素只能当作高级行画看,很难走出去,谈何当代水墨,新又在哪儿?
雅昌艺术网:您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市场的?那时候的博览会、展览的状态如何?当时人们怎么看博览会,如何参展,您参与过哪些?当时的状况如何?
朱伟:九十年代初开始进入市场,从九三年范迪安、董梦阳他们在广州弄的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到当年的香港亚太艺术博览会,亚洲艺术博览会,亚洲新兴艺术博览会开始至今差不多参加了四十多个像模像样的国际上大大小小的艺术博览会,我现在有博览会综合症,一进博览会场地就困,还不是一般的困。一九九七年香港刚回归那几年,基本上所有的博览会都离开了香港。一对英国夫妇在香港经营多年的老牌香港亚洲艺术博览会也搬到纽约,每年三月在中央公园附近的军械库举办。我连续十年没过春节,年年在赶活儿,完事儿通知画廊,他们派人来北京帮我办签证,请我赴美去‘站台’,一口气就是十年中间没断过。带着时差还得冲着每个人笑,说同样的话,向每个人解释自己的作品,有几回我甚至觉得画廊和我有仇,罢工过几回。纽约亚洲艺术博览会大概在博览会里算是最贵的,连着的两个小摊位租金八万美元,虽然来的都是全球顶级做亚洲艺术的画廊但是年年还是看见参展商和那对英国夫妇抱怨展位贵。国外的博览会做得都比较专业,配套行业应有尽有,可以说是几十年不变。相比之下我们的博览会从无到有一年一个样,进步很快。头几届的博览会基本都是艺术家自己租摊位,一是当年画廊不多二是怕钱让别人挣去,经常能看到这样的镜头,艺术家亲朋好友一大家子当众吃饭喝茶比谁家的好,艺术家老婆当众给孩子喂奶还顺嘴儿帮着砍价的……
雅昌艺术网:今年这几个月北京、香港、澳门上演各种博览会,第一届巴塞尔香港前身是ART HK 您之前参加过ART HK和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吗,这两家各自的历史、特点是怎样的?当时您参展的情况是怎样的?在您看来这两家博览会合并的优势是什么?
朱伟:这两个博览会我都参加过。Art Hk 比北京的博览会历史都短,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四十五年,更当代一些, 当年坐火车从威尼斯到巴塞尔一进展厅觉得比双年展更像双年展,很多画廊带来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装置,感觉根本没法卖,博览会的外围展也全部是装置和行为艺术,我当时就觉得欧洲是当代艺术的发源地,是全世界艺术家该来看看的地方。
雅昌艺术网:北京、香港两地的博览会如果做一个比较,有哪些角度是必须要谈的,香港和大陆艺术市场、学术的不同在哪些方面,记得您很早就和汉雅轩有合作?
朱伟:就像蔬菜市场一样,北京是产地,香港是菜市场,是产业链上两个不同的环节,一般菜市场都不会离菜地太近。
雅昌艺术网:从您的角度看巴塞尔博览会在亚洲要打造一个怎样形态的博览会,是一个以亚洲本土画廊和艺术为主的博览会还是西方画廊进入亚洲市场的策略?
朱伟:再好的博览会也是为了挣钱,捎带手普及下艺术,没啥不好意思也没什么水土不服的事儿,就像沃尔玛家乐福一样就为了挣当地的钱,有些大型国际连锁超市现在你进去看,一点洋货都没有,迎面全是凉皮、煎饼、茶叶蛋、防盗门什么的。
雅昌艺术网:欧洲博览会进来了,要面对的是不同的“水土”,水墨在本土之外的国际化的环境中,是否也存在“水土”问题?
朱伟:真正的水墨画是不会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一时半会儿价格高不了,低总可以吧,关键要具备当代性,不然拿什么去和别人抗衡,怎么好意思以水墨的名誉去参加当代艺术博览会。
结语
艺术家朱伟的当代水墨实践,与我们每个人周遭的变化发生紧密的关联。“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应该回应现实,针对社会发言,是朱伟一贯的主张。从90年代初进入市场,朱伟见证了这一时期当代艺术和市场的变化,从朱伟的视角中,可以看到的不仅仅是当代水墨要反思的——“很多作品没有时代特征,更无批判意识,对社会和时代不准备肩负起任何责任,和传统文人画相比又没古代文人身上所应具备的德行,拿到国外被外国人指责没有中国水墨元素只能当作高级行画看,很难走出去,谈何当代水墨,新又在哪儿?”同样,巴塞尔来了,中国一级市场中的画廊、机构们准备好了吗?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is coming.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patience. |